10月28日晚间,铁建重工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17亿元,同比增长8.84%,实现净利润14.04亿元,同比增长8.57%。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铁建重工,股票代码:688425)创立于2006年,隶属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地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的研究、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大型企业。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掘进机装备提供商,铁建重工以科技创新研制重大装备,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支撑了国内外城市轨道、铁路、公路、水利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
2021年6月,铁建重工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创造了央企A股分拆上市首例、工程机械行业首家科创板上市、专业设备制造领域募资规模最大等多项科创板纪录。2021年,铁建重工位列全球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制造商5强第1位,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第5位。
一、营收净利逆势双升 海外业务高速增长
作为全球领先的掘进机装备提供商,铁建重工长期致力于为隧道施工和轨道交通建设等各类工程项目提供定制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公司产品组合涵盖盾构机、岩石隧道掘进机、顶管机、铁路道岔、弹条扣件、闸片和闸瓦、预埋槽道、新型轨道交通轨排和道岔、新型轨道交通智能化检测装备、钻爆法隧道施工装备、煤矿施工设备、矿山施工设备及高端农业机械等,可以满足终端用户在地下工程和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中的多方面复杂需求。
从营收构成上看,铁建重工主营业务共分为隧道掘进机业务、特种专业装备业务以及轨道交通设备业务三部分。2022年上半年,公司隧道掘进机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7.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9%;特种专业装备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2.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53%。
第三季度,铁建重工实现营业收入24.55亿元,同比增长5.95%,实现净利润3.89亿元,同比增长2.98%,经营业绩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
202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隧道掘进机业务发展的政策,有力促进了铁建重工隧道掘进机业务的发展。报告期内,铁建重工成功研制高原铁路大直径多支护TBM,应对高海拔、高地应力、超硬岩等极端工况;研制矿用敞开式TBM,有效解决了大空顶距塌方风险;研制塞尔维亚首台双护盾TBM、首次出口斯里兰卡双护盾TBM;研制澳门应用最大直径盾构机。
在轨道交通设备及服务领域,铁建重工上半年开发整组道岔38种,分别在北京局、上海局、沈阳局、武汉地铁、长株潭西环线、滁宁城际、巴西、越南等项目投入使用,公司在高速道岔和高速弹条扣件领先地位不断巩固。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场正成为铁建重工业绩增长的一大助推器。作为中国最具国际视野的企业之一,近年来铁建重工不断打造企业品牌力,扩大品牌的海外影响力,持续健全海外经营网络布局及模式。
截至目前,铁建重工共设有11个海外区域经营部,营销网络覆盖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前三季度,海外业务实现新签/中标合同额12.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6.04%。
二、战略创新引领发展 核心技术优势突出
自成立以来,铁建重工坚持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敢为人先的自主创新精神,差异化科技创新路径,依托重大科技项目,聚焦攻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多项全球首台、国内第一的“国之重器”,支撑了大型铁路、公路、水利、矿山等多领域国家战略工程建设,推动以掘进机为代表的隧道施工装备实现从依赖进口到批量出口的跨越发展。
经过十多年打造和发展,铁建重工已经成长为创新型企业,主要产品和技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截至2022年6月底,铁建重工累计获各类科技奖励179项,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11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1项,中国好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授权专利1,807件,其中发明专利521件。
高标准的研发投入正成为铁建重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2019年-2021年,铁建重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分别为6.43%、7.27%和7.12%,研发人员占比和研发投入两项指标均居行业前列。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投入为7.08亿元,研发费用率达到9%,再创历史新高。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铁建重工积累了雄厚的掘进机技术,研制了一大批全球首台、国产首台重大技术装备,如:国产首台岩石隧道掘进机、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全球首套钻爆法隧道施工成套装备、地下工程装备大数据协同管理平台、全球首台护盾式掘锚一体机等。
在发展战略上,铁建重工着重坚持“差异化、智能化、全球化”发展道路。自2017年以来,公司硬岩隧道掘进机(TBM)装备在中国市场份额连续保持第一,2021年盾构机市场占有率升至第一,位居全球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制造商5强榜首(。2022年,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蝉联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殊荣。
未来,铁建重工将继续加大创新投入,不断瞄准高端装备智能化发展方向,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迭代,以装备创新支撑国家战略性重大工程建设,走出一条突出创新引领的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