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楼市股市从“跷跷板”到共振

时间:2016/11/4 13:27:37 点击数:次 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此轮楼市火爆,“加杠杆”购房和“资产荒”预期下投资需求爆发乃最大动力。所以,调控着力点在收紧杠杆,挤出投资需求,可谓“打蛇打七寸”。基于货币政策结构性收紧的趋势,市场预期,未来半年楼市成交量会出现20%至40%的下跌。而一旦杠杆和投资需求被控制,对房价上涨动力来说是釜底抽薪。

  同时,持续两年的货币宽松(八次降准、六次降息),2013年至2015年平均保持20%增速的基建投资,以及PPP上万个项目近期“落地”,稳增长效应终于显现。今年1至9月,第三产业贡献93%的GDP,工业增加值中枢高于2015年,PPI四年半以来首次转正,煤炭和铁矿石价格创新高。据此,有观点认为,经济稳中向好,目前已进入“L型”增长的下半场。

  鉴于整体货币政策并未收紧,利率继续保持在低位,股市或将由上一轮的流动性驱动转向业绩和基本面驱动,从而迎来新一轮可观的牛市。同时,近期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债券监管从严,委外游离开始被监管等宏观审慎监管(MPA)“落地”,无风险收益率将会下降。这样,随着股市相对收益上升,机会成本下降,存量资金“弃房入股”,增量资金选择股市,2012年以来股市和楼市的“跷跷板”效应或将再现。

  西方国家股市和楼市因对流动性敏感、市场化彻底、资产属性强而表现出极强的正相关性,通常楼市变化滞后于股市6至10个月。在我国,从过去10年跨度(2005年4月至2015年4月)看,上证综指上涨283%,一线城市房价指数(中原数据)上涨248%,两者貌似正相关性很强。但这是我国黄金增长期,股改(全流通)、房改(住房市场化)让两者起步,并共同受经济增长、出口导向、外汇占款加速货币投放所推动。股市受益于楼市繁荣带动上游强周期行业(银行、钢铁、建材等)和下游消费行业,楼市受益于上下游行业繁荣带来的购买力。

  事实上,两者正相关只存在于2005至2007年之间,这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国企市场化改革红利、2001年加入WTO的“入市红利”叠加释放在股市和楼市的反映,也是1998年房改和2005年股改红利叠加的反映。而2008年以来,股市基本面处于“三期叠加”,楼市或充当“托底经济”的角色,或因资产泡沫拖累基本面而被打压,楼市和股市的“跷跷板”效应开始占主导。

  2009年8月以后,上证综指从3478点一路下滑到2013年的1849点,下跌近50%。2009年至2013年,借助扩大内需对于楼市的支撑,以及“后危机”时代楼市开始托底经济,全国房价基本翻了一番。从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上证综指累计涨幅为116%,但同期70城房价指数和百城房价指数连续12个月环比下跌。“跷跷板”效应显化,共振器效应弱化,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口老龄化叠加外需疲软,传统经济扩张空间有限,而产能过剩和宏观债务却呈冲顶之势。

  目前,汇率成为“跷跷板”效应显化的主要因素。去年6月股市回调以来,汇率(而非货币宽松)是影响股市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近期,汇率形成机制“双挂钩”改革下,汇率波幅下降,但贬值预期并未消除,这意味着系统性风险预期始终左右着基本面,股市风险偏好难以提升,风险溢价居高不下。由此,今年的货币宽松事实上让“跷跷板”效应强化,即楼市火热和股市疲软。

  近一个月来的热点城市强力调控,事实上都是为了控制楼市资产泡沫愈演愈烈,拉升对系统性风险的预期。因此,笔者认为,短期紧缩货币、宏观审慎落地(如规范委外、规范债券发行)已成定局。这种紧缩更大意义在于降低资产泡沫和系统性风险,修复基本面和风险偏好,从而降低股票定价模型中的风险溢价。

  与此同时,央行MPA监管落地,理财纳入广义信贷等规范银行委外,杠杆风险、久期风险和信用风险相继释放,债市去泡沫、去杠杆渐次推进,各类无风险理财收益率也将下行,股市反弹具备了必要条件。在经济基本面(PPI、工业增加值)转好的情形下,此次调控集中于热点城市,而此轮楼市上涨周期中,土地购置和施工并未大幅反弹。经过近两年准备,上万亿PPP项目落地。因此,楼市回调不会影响股市向好的基本面,未来股市和楼市或将呈共振态势。

  (作者系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作者:李宇嘉 编辑:ID006)
文章热词:下跌 跷跷板 共振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