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关键在于讲求绩效

时间:2017/3/3 15:58:18 点击数:次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稳中求进,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财政经济运行规律判断,只有做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才能确保今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目标的顺利实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关键在于释放加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适度扩大支出规模的效应,夯实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减税降费“稳增长”要提高经济效益。通常来看,宏观税负的高低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矛盾决定的,供给经济学的“拉弗曲线”给政府寻求宏观税负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均衡提供了理论支撑。政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收取的税费,新增财力相当比重最终“用之于民”,而预算部门和单位的公务支出却逐年压缩。要科学研判税费负担的高低,必须建立一套可监测、可比较、可评价、可公开的绩效指标体系,借此认识国际和国内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名义负担和实际负担。当前,要摒弃中国“死亡税率”谬论,及时廓清企业生产性财务费用清单,尤其是政府不能背上企业因人力资本、融资费用、风险负担等过快增长,相对挤压利润增长空间而导致税负过重“黑锅”。当前,要着力提高减税降费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养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扩大支出“促改革”要讲求社会效益。实施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出强度不减弱,保障重点领域开支有效需求的关键就是要讲求社会效益。围绕经济运行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助力财税政策支持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在支持“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战略,推动提高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制造转型升级等等,都要增加支出政策制度的有效供给,讲求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这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盘活存量“调结构”要注重平衡效益。要积极稳妥地安排财政收入预算做到不虚收,调整结构破解财政支出固化的体制、机制“顽疾”,切实保障基本支出和民生支出重实效,务求年初预算安排发挥更大的平衡效益。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低速增长成为新一轮经济波动周期内的新常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期今年全国财政收入预算安排增幅下调,在财政赤字率维持3%水平的情况下,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必须大力优化调整存量财政支出结构,做实做细增量支出预算安排,依法强化预算绩效评价和监督,使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努力争取高质量的平衡效益,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重中之重。

  保障重点“惠民生”要强化均等效益。“我们上缴税费的钱哪里去了”?必须用发展的理念回答这个问题。发展是为了民生,而民生福祉的改善重点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必须向均等化要效益。对扶贫、农业、教育、社保、养老、医疗、卫生、住房等实施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实现全国范围内“一盘棋”的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差异,让人民群众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例如,在确保国防、外交重点支出需求外,通过实施按比例压缩一般性支出、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城乡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补助等提高标准、支持困难地区财政运转和民生支出予以兜底等政策时,各级政府和部门一定要突出均等化效益。

  管控债务“防风险”要培育潜在效益。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终身责任追究机制,下大力气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公共风险。特别是,财政部新近推行的非税收入缴库电子信息化、全面实施财政国库现金管理、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扩大部门预算绩效评价报告公开范围、提高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绩效、廓清政府债务与企业债务边界、依法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等,将成为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防风险”、践行《预算法》“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重要举措。不难理解,风险与绩效是共生产物,严格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最终会促进财政支出潜在效益的增加。

(作者:佚名 编辑:ID009)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