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 控制银行资产负债

时间:2017/3/6 8:58:08 点击数:次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最近,金融圈刷屏不断:一是2016年底银行业资产总额达232.3万亿元(约为年度GDP的312.2%),同比增长15.8%;二是今年前2月银行CD(大额存单)的发行计划达14.39万亿元;三是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均确认,“一行三会”正在制订针对资管产品的统一监管规定。如何落实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笔者认为,研究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很有必要。

  一、中国已拥有全球最为庞大的银行业

  目前,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为庞大的银行业。以美元计,中国银行业2016年底的资产总额约为33.47万亿美元。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6年6月公布的全球1000强银行榜单,中国的工、建、中、农四大行均位列全球前五大;前十大银行中,还有美国四大行摩根大通、美银、花旗、富国,以及英国的汇丰和日本的三菱东京银行。合计119家中资银行入围2016年排行榜,同比新增2家。特别是,2016年全球前1000大银行的总资产同比下降了2.6%,而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上升了7.33%(以美元计,期间人民币贬值8.47%)。简单计算,如剔除中国,则全球银行业2016年资产总额实际下降逾7%。原因很简单:欧洲银行业尚处于应对次贷危机后遗症的不断减值和诉讼罚款之中,日本的银行业则在负利率下除了海外投资而显得无所事事。

  根据中国银行的报告,2016年6月底,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简称“G-SIBs”)的资产规模为50.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资产最大的就是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合计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约占30家G-SIBs的23.66%。与国际同业相比,中国G-SIBs的资产和负债增速较高,资产增速平均为7.1%。即剔除中国因素后,全球最大的30家银行资产过去一年实际是下降的。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美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为16.0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2%);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已然是美国的2.09倍。这同时也表明,全球银行中,以资产计,美国已经复苏、中国继续高歌猛进,而欧洲、日本显然仍在爬坡。此消彼长更显得中国银行业的强大。

  二、快速膨胀的银行资产负债表

  大家过去总认为M2是和银行负债相匹配的,因为M2的构成就是现金加存款,而这应该是银行负债的主要组成部分。但这在近年已改变很多:根据央行和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M2总额为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而银行业的负债总额为2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6%)。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为什么银行业的总负债比M2多出近60万亿元;二是为什么银行业总负债增幅比M2高出4.7个百分点。

  从过去15年的情况看:2010年之前,尽管银行业负债高于M215.86万亿元,但两者有长达8年的增幅基本一致;不过,2011年、2012年银行业负债增幅明显高出M2增幅4.4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2016年是过去15年来第三次,且达到前所未有的4.7个百分点。在银行资产规模经历了2007年-2012年连续6年年均近20%的高增长、特别是2009年的“狂飙”后,2016年的再度快速膨胀,引人瞩目。此外,注意到银行业负债增幅与M2在过去15年的平均差额仅为0.7个百分点,特别是剔除2011年、2012年、2016年后的其余12年的平均增长差为-0.18个百分点(即M2增幅还略高于银行负债).

  三、注水的银行资产负债表

  与银行业总负债增长16%相比,根据央行数据,2016年银行业本外币存款余额15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或15.79万亿元),增幅和M2完全一致。可见,银行业总负债的超额增长和存款无关。那么除存款外的银行负债59.28万亿元究竟有哪些?根据资产负债表的科目看,主要是三大项,即应收账款类投资、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简称“同业存款”)、拆入资金与卖出回购款(合称“融入资金”)。近年名声显赫的“理财产品”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是找不到的,这归属于“应收账款类投资”,后者还是“通道类次贷”的主要存储地,即银行通过信托、基金子公司、券商、保险等渠道贷款给愿意接受超过基准贷款利率的企业,这构成今天中国的影子银行的主要部分,例如今天不少号称管理资产万亿元的资管机构大多为此类通道业务。至于理财规模,根据《中国资产行业托管报告》,截至2016年9月,在银行业113万亿元托管资产中银行理财占24%,即银行业的理财产品规模为27万亿元。理财占了银行非存款类负债的一半。至于负债类的其它大项,由于无法找到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下文以16家2015年前上市的银行为讨论目标。

  (一)“应收账款类投资”是商业银行突破额度监管的主通道

  商业银行上市后,做大规模、做高利润成为共性。当然,股市表现好了,再融资就容易了,而有了资本金,规模当然可以进一步做大。但是,贷款是有额度的,是事先需要监管部门审批的,不能想当然地扩大——放贷不积极当然也会被问责。实际上,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均把信贷额度作为年度货币政策的重点,该额度是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事先经中央讨论通过后才确定的盘子,货币监管机构只能在总盘子内认真执行。

  1、伴随信贷额度的制度是1995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商业银行法》,其中除了诸如“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外,最重要的就是“存贷比”。应该说,这是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本法律。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担忧经济会断崖式衰退,因此银行监管机构实际上早就放松了部分指标,如中国银监会2014年34号文。该文件核心是让存贷比公式的分子变小、分母变大,如分子剔除了六项,主要是三农和小微贷;分母增加了CD。但银行仍一再呼吁取消“存贷比”。同年9月23日,中国银监会宣布不再把“存贷比不超过75%”作为监管指标。可见,中国早在2014年即实质放松银行监管,这比美国现在才开始讨论修改2010年“多-弗”法案早了至少3年。

  事实上,在《商业银行法》修改前,招商银行、交通银行2013年的存贷比分别为77.4%、76.8%;2014年交通银行的存贷比高达85.16%,中国银行76.2%。在《商业银行法》修改后的2015年,有交通、中信、华夏、招商、中行5家在75%以上;2016年各家年报尚未披露,仅就三季报而言,有8家、即超过一半的银行存贷比超过了75%。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存贷比数普遍高于银行年报自行公布数,例如交通银行在2014年年报中公布的存贷比为74.07%,差异达到11个百分点。

  2、在信贷额度限定的情况下,通道类信托贷更值得关注。各家银行差异很大,如浦发银行2016年中报“应收账款类投资”中88%为信托贷款,但招商仅占14%;而相当多银行的分类并不统一,即便是四大行也是如此。以行业平均而言,“应收账款类投资”中50%为信托贷款应该可以接受;但如果说理财规模27万亿,那么也许40%更为合理。从2016年前三季度及2015年的数据看:(1)应收账款类投资在部分银行已经超过贷款,如兴业银行自2015年开始即超越贷款;而应收账款类投资和贷款合计数超过存款的银行有6家。(2)如果以应收账款类投资中50%为信托类贷款(即“通道类贷款”),则2015年度有7家银行的实际存贷比超过80%,还有3家接近80%;以2016年三季报看,兴业、浦发的实际存贷比分别高达114%、105%,光大、华夏、招商、中行在95%-90%,5家银行在81%-87%;毫无意外的是,两家国有大行农行、工行的实际存贷比仍只有63%、72.5%,但两家城商行南京、宁波的实际存贷比均低于70%则多少有点奇怪。顺便需要提及的是,尽管已经形式上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央行的监管仍在,也许相当多的银行少用贷款额度(如南京、宁波的报表存贷比仅有47%、58%)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资金成本较高,正常的贷款利率难以达到其盈利要求,而通过信托贷款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取得远高于贷款的利息差。

  以上分析表明,由于“应收账款类投资”中隐藏了大量以信贷为实质、但以影子银行为形式出现的投资,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修改完善现有的监管指标:如把相关内容纳入社会融资、银行信贷;同时,也需要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等计算公式加以修改;如果可以的话,甚至可以考虑在年报中认真区分“信贷类投资”“理财类投资”。以此角度看,银行成为独立法人的资产管理公司很有必要。

  (二)“同业存款”是资产负债表杠杆化的体现

  此次分析所选择的16家上市银行时期只占有商业银行数的约3%,但其在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却不低:以2016年三季度数据,则16家大中型银行的负债占银行业的58.46%、占商业银行的77.32%;以2015年度计,则占银行业的63.64%、商业银行的79.15%。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商业银行的情况,同时这也表明政策性银行在银行业的比重近年呈上升趋势。

  分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一个最为有趣的科目是“同业存款”,因为资产、负债两端均会有:即银行相互持有资产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同业存款”在银行负债端的作用更为明显。从2016年前三季度、2015年度的数据可以看出:1、2015年同业存款(负债)总计14.6万亿元,占16家银行总负债的13.24%。其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热衷”于同业存款,兴业、浦发、民生、中信的同业存款占其负债总额的29%-20%,特别是兴业2015年同业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高达惊人的35%。只有招商、平安显著较低;四大行均比例较低,在5%-8%之间,尽管绝对金额较大;三家城商行中,北京在2015年的比例也达到了22%,几乎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一致,但南京、宁波则不足10%。2、如果还考虑资产端的同业存款,计算同业净负债的话,则结论基本和前述一致,只有北京银行的比例较前明显下降了15.6(2015年)和15个(2016年Q3)个百分点,一定程度说明其做大资产负债表的激情;而农行基本下降了一半,但其占比本就不高。3、由于客户保证金、保险资金的储蓄(是银行CD的重要投资者)也纳入“同业存款”,因此其纳入银行负债是完全合理的;同时,不同银行的投资能力不同,因此大型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吸纳中小银行、尤其是农商行、城商行的资金可以理解,但如果资产、负债在同业存款上的比例均较高,那么就值得深思了。

  (三)拆借资金:大进大出为资产负债表双向扩容

  银行资产负债表第三个值得关注的是资金的拆借。尽管部分拆借是由于期限错配所导致、也不排除部分银行“高抛低吸”,但由于资金项也同时出现在资产、负债两端,因此非常有分析价值。从2015年、2016年(特指前三季度,下同)的情况看,以下特点值得关注:1、和传统看法不同,四大行不再是资金的提供者,例如2016年建行竟然净融入资金1606亿元、中行则是2015年的净融资方,其中大约只有工行成为始终的市场资金最大提供者(2015年净融出资金占其总负债的6.8%);农行也每年提供不少资金,但占比不高;2、股份制银行净融资额并没有想象的大,更多的行为似可归结为赚取资金“息差”,这在利润的考核指挥棒下完全可以理解,如浦发、华夏、光大2016年轧差的融资量几可忽略不计;但也有银行两年变化很大,如民生银行2015年净融出6803亿元(占总负债的16.16%)、但2016年却净融入549亿元,类似的还有兴业、招商;城商行中只有北京银行净融出资金占比达到8.25%。

  以全行业而言,2015年16家银行的融入资金占总负债的比达到了6.39%,而2016年三季末只有4.11%的原因应该和其未到年末有关——大家都还清晰地记得去年12月27日的回购利率暴增。注意到,2016年银行间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高达824.31万亿元(同比增长34.4%),这意味着银行业214.8万亿负债的年周转率达到惊人的383.76%。不管如何,日均资金拆借3.28亿元还是太令人惊讶了——现有的M2仅需47日就周转一次。

  总而言之,如果说四大行是依靠吸纳存款来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话,那么股份制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就是通过前文所说的三大项来扩大规模;当然,现在的烽火已经从去年的“理财买理财”转到CD上了。

  (四)、建议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尽快向“中性”靠拢

  自从央行年初调升了部分中短期货币工具利率后,有关是否“加息”的议论很多,分歧也不小。除建议中国尽快实施“加息+降准或扩大货币工具数量投放”组合拳以外,笔者还建议:

  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具体体现,CD也是如此,一定程度上这比SHIBOR的利率曲线更有意义。(1)目前央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5%,上市的16家银行中的一半银行确定的利率为1.95%,还有一半为1.75%;刚上市的上海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则为2.1%,高出法定利率60个BP.(2)目前一年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多为保底收益率,而非浮动)为4.2%-4.5%;目前非常盛行的CD利率在4.3%,即高出基准利率270-310个BP。应该看到,理财产品仅对经济意识强的地区、储户管用,对广大农村、偏远地区或缺乏经济意思的储户而言,他们由于不懂或不清楚理财或害怕风险而没有购买,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的居民存款还有60万亿元的主因,即便是防备急需,也完全可以用货币基金的形式出现。试想:如果其中的37万亿居民定期存款转化为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或保险,我们的银行体系会发生什么?(3)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看,今年1月的CPI为2.5%,事实上,CPI高于2%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考虑到结构性通胀因素的话,那么负利率的伤害更大。因此,仅仅从所谓的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出发而反对加息,这实际上让大多数以储蓄为生的民众承受更大的资产缩水。因此,为了给仍在复苏路上的经济以更多时间,建议实行非对称加息,即增加存款利率0.5个百分点(以改变负利率)、而贷款利率仅加0.25个百分点。尽管美联储3月加息的概率目前只有50%,但如果我们漠视其加息,那么也许以后的代价会更大。目前的经济形势相对较好,现在就是行动的好时机。

  另一方面,尽管美国新任总统号称废除2010年金融改革法(“多-弗法案”)且受到华尔街的大力欢迎,但中国已经在2014年、2015年放宽银行监管的情况下,特别是前文所分析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大为膨胀、银行业的负债总额是GDP的288.67%的情况下,金融降杠杆必须从银行业开始。如果我们能把“应收账款投资”“同业”“资金融通”三大块的水分挤出一半,那么大约离“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目标已经不远了。

  总之,如果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依旧保持前几年的15%以上的增速,也许不良率会随着分母的扩大而减少,但在银行资产超越GDP三倍的情况下是难以持久的,因此不管美联储什么时候缩减资产负债表,中国必须控制银行资产负债表膨胀。如果注意到2017年23个省市公布了45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那么也许已经到了财政政策考虑大幅减税的时候了。

(作者:佚名 编辑:ID009)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