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预算还需更多“首次”

时间:2017/4/11 9:01:41 点击数:次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

  据媒体报道,共有105个中央部门已于近日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其中,环保部、科技部等十部门首次公开重点项目预算,这也是我国中央部门首次在共用平台集中公开预算。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社会主义学院首次向社会公开预算。

  由于预算公开关乎公共财政收支——即关乎公共利益,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因而,舆论在每年“预算公开季”都会对各部门的预算安排和公开情况高度关注。而近年来公开的预算案则不负众望,以不断进步不断突破来回应公众关切。比如最近公开的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就有多个“首次”。

  比如说,十部门首次公开重点项目预算,意味着这些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这既有利于公众了解和监督预算,也有利于预算执行。中央部门首次在共用平台集中公开预算,则方便公众查阅和对比各部门预算。而部分中央部门今年首次向社会公开预算,不只是去神秘化,也体现出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今年地方预算公开也有不少“首次”。比如有的地方首次公开重点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有的地方首次公开司法系统单位预算。这既是因为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每年都有一些“首次”做出了表率,也是因为地方积极探索。另外,《预算法》、《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等制度以及财政部专项检查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管怎么说,对于所有“首次”,我们都应该给予掌声,因为每个“首次”,不仅说明预算公开相比往年前进了一大步,也折射出我国预算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成就,还表明公众监督面也在持续扩大。换言之,有关方面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以及公众监督预算的力度,都因为每个“首次”而得到升级。

  当然,今年出现多个“首次”,同时也说明我国预算制度改革起步比较晚,过去改革力度比较小。假如很多“首次”出现在多年前,那么今天我们的预算公开恐怕已经相当成熟或者到位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后从中央部门到地方部门公开预算还需要更多“首次”,以此推动预算公开尽快走向成熟。

  譬如,尽管预算公开科目越来越细,但全国政协委员、预算专家蒋洪教授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目前公开的内容相当于统计资料,作为专业领域的人,我都看不出问题。钱究竟是怎么花的,看不出来。”连预算专家都看不懂预算案,老百姓中更没有几个人能看懂预算。能否围绕老百姓“看懂预算”多些首次探索?

  很显然,公开预算的目的不是走形式走过场,而是让公众来监督,公众看不懂预算自然无从监督,公开的价值就打了折扣。所以,预算公开能否再细一点,再通俗一些,针对预算公开能否建立公众评价机制,评价、考核能否与问责挂钩,都是可以探索的地方,期待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能多一些创新,即多一些首次。

  如果说有一天老百姓能完全看懂预算,预算制度改革和预算公开不再出现多个“首次”,或许说明预算制度真正成熟了。不过,鉴于公众的经验和知识越来越多,对预算公开要求越来越高,以及财政收支不断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来说,预算公开制度改革“永远在路上”,即预算改革今后还需要不断诞生“首次”。

(作者:佚名 编辑:ID009)

上一篇:抓重点补短板加强金融风险监管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