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性开放确保内外资公平竞争

时间:2019/4/11 11:01:05 点击数:次 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国正在形成制度型、系统性的开放新体系。各方普遍认为,将于明年施行的《外商投资法》将释放新一轮制度化红利。

  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几乎同步,开放经济体制经历了一条从“政策型开放→商品及要素流动型开放→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的发展路径。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外资已深刻融入我国经济社会。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化步伐遭遇挫折,如何适应全球化新变局,消除政策性开放过程中那些不公平和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如何以高质量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又成了关系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大命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要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本质而言,“制度型开放”的方向是建立一个以公平、透明、法治、规范为根本特征的现代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对标国际通行的规则。《外商投资法》正是我国努力营造以制度为保障、以规则为基础的良好投资环境,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先例。

  近年来,我国省市一级政府在审批和决定外国投资申请时可能会应用不同标准和考量。外资审批程序也因缺乏透明度造成外国投资者市场准入障碍。而《外商投资法》第一大着力点,正是解决市场准入与外资政策透明度问题。

  “清单更短,开放更大”。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去年6月就已颁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 年版)》,明确大幅放宽市场准入,而且推出了分别适用于全国(48条)和自贸试验区(45条)的两张负面清单,全面放宽了一二三产业市场准入,涉及金融、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专业服务、制造、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农业等各领域。特别是,基本放开制造业领域体现了中国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意愿。所以,《外商投资者法》是以法律形式进一步确认了扩大开放的国家意志和坚定态度,该法将彻底改变以往逐案审批模式,明确取消外国投资审批程序,通过“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模式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开放。外国投资者可与境内投资者在相同条件下投资,无需另经审批或受特定行业限制,这使外资管理制度更透明、更具可预见性,这也是对标国际最佳实践的做法。

  《外商投资法》的另一着力点,是聚焦“投资促进与投资保护”,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公平竞争。法律从强调管理到强调促进和保护的转变,针对外国投资者关心的征收和补偿、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等问题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具有完全相同的参与标准制定的权利,外资可与内资一样公平参与政府采购的竞争,与内资企业一样享有融资便利等等。例如,《外商投资法》第二十一条:“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的出资、利润、资本收益、资产处置所得、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依法获得的补偿或者赔偿、清算所得等,可以依法以人民币或者外汇自由汇入、汇出。”此外,按照国际通行方式,也设立了国家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更加合理、合规地保障国家安全。这些制度不仅充分体现了“公平透明”、“竞争中立”、“内外资一致”、“国际惯例”的原则,促使外商投资高度本地化,与中国经济和市场深度融合。

  投资便利化是国际多边经贸治理的前沿性议题,许多国际组织正在就此议题开展讨论。例如:经合组织(OECD)在《投资政策框架2015版》中强调投资便利化的意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2016年达成了《投资便利化全球行动清单》,金砖五国在2017厦门会晤时通过了《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合作纲要》,世贸组织(WTO)在2017年第十一届部长级会议中通过了《关于投资便利化的联合部长声明》。在政策和行动层面,我国近几年也一直在致力促进投资便利化进程。通过一系列简政放权,增强透明度管理,外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推动制度性改革持续深入。例如,将负面清单内投资总额10亿美元以下的外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政府,推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推动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等等。

  研究数据显示,在积极推进投资便利化措施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正更多流入中国,体现为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下“直接投资”顺差扩大。去年,我国资本项目下的直接投资顺差为1074亿美元,较之2017年同比涨幅超过60%。其中,德国企业对华实际投资增长近140%。

  毋庸讳言,《外商投资法》不可覆盖所有问题。从长远来看,致力于建立有利于中国充分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面向各类所有权性质主体的平等透明的制度环境,还有许多难题待解。例如,在待遇标准、投诉机制和争议解决、信息报告、外资安审等具体制度安排上都有进一步补充完善、细化落实的空间和必要,还需继续制定配套法规。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研究员)

  (原标题:以制度性开放确保内外资公平竞争)

  版权说明: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国上市公司网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张茉楠 编辑:id020)
文章热词:投资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