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业务是证券行业转型重要突破口
自2012年证券行业推出创新11条以来,证券行业在去通道化、推进资本中介业务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过去几年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型主要依靠信用业务发展来实现利息收入的增长,然而当前信用业务的发展也遇到了天花板,行业转型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需要寻找新的转型方向。同时,今年以来资产管理业务成为了监管重点,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泛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底,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累计超过7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40%,占同期GDP比重高达106%;另一方面,与以往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不同,近年来兴起的泛资产管理业务呈现出规模大、增长快、机构交叉多、产品层层嵌套等特征,这使得我们也不得不反思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在泛资管时代下的定位与分工。
资产管理业务是突破口
1、资产管理业务是提升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抓手。经济“新常态”需要加速中国货币资本化的进程。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经济“新常态”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当前阶段我国要素配置效率较低,传统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红利逐渐消失,而作为最高层次的生产要素——资本,其配置效率也面临多重阻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在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当资本要素实现最佳配置时,全社会的要素配置效率最高;另一方面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能直接推动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为创新驱动提供有效的资本支持。当前阶段,提升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核心在于金融改革,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如果说过去十年全球量化宽松的货币环境推动了中国货币化的进程,那么未来十年我国一定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来推动货币资本化的进程,为我国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供坚实的资本支持。
资产管理业务有利于实现多样化的资源配置模式。从资源配置的模式来看,过去我国资本层面的要素配置多依靠交易所等标准市场来实现,这种场内的、标准化的资源对接方式更多只能满足成熟产业的资本需求,对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支持相对不足。未来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需要借助发展多层次市场和多样化模式来实现,这一方面需要大力推进多层次标准化场内市场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非标准化的资源配置模式来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资产管理业务作为一个非标准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其通过产品来对接资金和资产,可以更加灵活的满足资金和资产双方的收益和风险管理需求,有利于在整体上扩大资源配置渠道,提升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储蓄转化为投资。中国货币资本化过程的核心就是要推动储蓄转化成投资。资产管理业务借助完善的产品线,成为将储蓄转变为投资的最佳渠道。过去,我国资本化的过程更多表现为居民通过自身参与证券市场投资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这一方面使得我国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市场整体的成熟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使得我国整体上资本化规模有限,过程较长,过去10年我国平均证券化率约为53.9%,远低于成熟市场的水平。未来借助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我国能够更快、更多、更好地为居民储蓄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让更多个人储蓄转化为资产管理机构投资,推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这不仅能加速中国资本化的进程,也有利于推进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改善和持续健康发展。
2、资产管理业务对传统证券行业盈利模式的重构。通过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打通证券公司业务链。现行《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对推动证券行业创新意义重大,最关键的是给予了证券公司自主的产品创设权,为多样化资源配置渠道提供了可能,将原来证券公司完全割裂的各块业务通过资产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链,进而为推动证券公司从原有的、以通道类业务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向业务链整合的盈利模式转型提供了可能。
资产管理已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境外投行的转型方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境外投行加快了降杠杆的过程,大力推进业务结构从重资本向轻资本转型,具备较强抗周期能力的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境外大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现状来看,目前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境外投行的支柱业务。除瑞银集团这种本身以财富管理业务为核心的机构之外,以瑞信和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境外投行也将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打造成支柱业务。瑞信的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占比从危机前不足35%上升至目前约45%的水平;摩根士丹利公司2015年全球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收入高达172亿美元,收入占比高达49%,成为其第二大支柱性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有利于加快提升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从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来看,我们认为资产定价和产品设计能力是证券公司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主要就依赖于这两大能力,因此资产管理业务的大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证券公司提升资产定价和产品设计能力,推进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从资产管理业务链来看,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能推进行业盈利模式的重构,能够显著提升证券公司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这也将有利于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
3、资产管理的业务链构建将带动证券行业传统业务转型。“资金——产品——资产”是资产管理的业务链。与市场上一般认识不同,我们理解的资产管理是广义概念,其不仅包含银行理财、私人银行、证券公司、信托、保险以及公募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更包含整个资产管理业务链。资产管理业务存在明显的业务链特征,资金、产品、资产是业务链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其中财富管理是资金端最重要的业务形式,投资银行占据最重要的资产资源,而资产管理的全产品线则是连接资金与资产的重要桥梁。对证券公司而言,我们界定的资产管理不仅包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也包括直接投资业务、期货资管等大资管概念。
资产管理可以带动传统经纪业务转型。财富管理是资产管理资金端的重要业务形式。从资金来源的机构属性来看,资金端聚集的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部门、银行、保险、信托以及独立第三方理财机构等。推进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现已成为行业共同的口号,但向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并非依靠营业网点提升服务可以实现,其实质是要提升证券公司在集聚资金端资源的竞争力,核心是要依靠产品的竞争力。
资产管理可以加速推动投行业务转型。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服务于企业,集聚了最重要的资产端资源。传统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做承销保荐通道业务,聚焦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成熟企业或资产,业务受政策性影响较大。投行业务转型的实质是要提升证券公司在集聚资产端资源的竞争力。从境外投行发展经验来看,以非上市股权投资为核心的另类投资是资产管理获得优质资产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考验的是获取优质资产的投资银行业务能力。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链的打通一方面能有效带动投行服务的企业(资产)类别在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前移,从而扩大投行业务客户范围,释放投资银行的业务收入实现方式;另一方面将提升投行多样化的融资业务能力,从而扩大投行业务收入来源。
资金端:渠道为王
1、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资金端发展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资金端资金规模增长迅速。近年来伴随我国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约6280元的水平直线增长至2015年底约31200元的水平,实现复合年均11.5%的增速。从资金结构来看,银行理财和私人银行集聚了最多的资金来源;同时受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保险资金已经成为我国资产管理资金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二是资金端以个人投资者资金为主。从投资者类型来看,目前我国资金端呈现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特征。银行理财资金是我国资产管理资金端最主要来源,截至2015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规模为23.5万亿元,其中个人客户合计约13.3万亿元,占比高达56.6%。从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机构投资者队伍有所壮大,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有所下降,但整体上我国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还是维持在45%-50%的水平。个人投资者主导的资金端结构也从侧面说明我国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发展不够成熟,没有较好的实现个人投资机构化的转变。
三是资金端存在刚性兑付风险。这是目前资产管理资金端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尽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大多要求金融产品发行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但隐性刚兑仍然存在。2015年信托行业共爆发风险事件25件,其中15起事件以完成兑付、拍卖抵押物、执行担保财产等形式实现了刚性兑付,仅有8起事件目前无处理方案,可能会面临打破刚性兑付的风险。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是我国理财市场定价的基础,引致资金端刚性兑付风险的根源在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没有打破。
2、境外资产管理资金端布局呈现差异化特征。境外资产管理机构资金来源主要为机构客户。从境外资产管理机构资金端的客户分类来看,机构客户是资金端重要的来源。我们统计了2015年全球管理资产规模前100的机构,其中90%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机构投资者,其中以Aberdeen、AXA和Great-west lifeco为代表的机构,其资金来源全部为机构投资者。即使在零售业务占据大头的大型跨国银行和保险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来源占比也接近50%,其中机构投资者资金占比较低的Ameriprise公司机构投资者占比也高达35%。
境外不同类型资产管理机构资金来源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资产管理机构支柱业务的差异,我们将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分为独立第三方资管机构(包括全能资管和精品资管)、保险系资管机构、投行系资管机构、银行系资管机构以及PE类资管机构。独立的第三方资管机构(包括全能资管和精品资管)根据其自身业务的差异,资金来源也有所不同,其中以BlackRock为代表全能资管,其ishare明星产品贡献的资管规模就超过20%,以Aberdeen为代表的资管机构,保险和养老金是其最重要的机构客户;保险系资管机构的资金来源差异较大,例如Northwest Mutual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占比74%),而Ameriprise则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占比56%),而Prudential则呈现出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均分的特征;大型银行集团中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占比相对较大,这主要是缘于其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其中JP Morgan Chase零售和高净值客户的资金占比约52%,瑞士信贷高净值客户的资金占比约56%;投行类资管机构中全权委托类的资金规模占比较高,其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全权委托类的资金占比超过30%;PE类资管机构的资金来源几乎全为机构客户。
高净值个人客户是境外资产管理机构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近年来境外资产管理机构资金端还呈现出一个新特征,即高净值个人客户的资金占比日渐提升,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在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和投行系资产管理机构中,这点表现的尤为突出。2015年底瑞信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中56%来自于高净值个人客户;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资产管理中也有近30%的资金来自于高净值个人客户。受这种趋势的影响,我们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始改变过去单一的机构投资者结构,开始主动服务个人客户,尤其是高净值个人客户。毋庸置疑,对高净值个人客户的争夺将成为未来全球资产管理机构核心的竞争点之一。
3、我国资产管理资金端呈现三大发展趋势。银行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我国资产管理资金端呈现出以银行为主的特征。从国内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或产品的资金来源来看,我们发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专户及基金子公司的资金绝大多数都来自于银行,其中证券公司定向与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中来自银行的比例更是超过90%。即使在信托和保险行业,来自银行的资金占比也超过20%,从资金端角度来看,我国资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银行主导的资产管理,其优势在于渠道和融资成本。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助推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我国个人客户为主的市场特征促使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机构正在挑战传统财富管理机构,截至2016年6月底,余额宝规模超过7000亿元,用户数量达1.2亿人,超过了过去20余年证券公司累计的客户数量。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机构的金融化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机构快速切入金融领域,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加快建设线上服务平台,提升客户体验,线上线下的渠道呈现融合的态势。
第三方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存在一定发展空间。我国拥有庞大的高净值人群,需要一对一的专业服务。伴随我国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近年来高净值人群数量及可投资资产规模都直线增长,截至2015年底我国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净值人群数量达到126万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32.7万亿元,高净值人士成为我国资产管理市场上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BCG年度财富管理专题报告显示,产品定制服务、投资组合和财富规划、卓越的投资产品、更优先的服务是高净值人士更偏好的服务。这为以专业化、精细化和高端化为特征的独立第三方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在未来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
产品端:产品设计是核心竞争力
1、当前资管业务产品端的发展呈现三大特征。产品规模和产品种类都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底,泛资产管理累计存续发行的产品规模达到72万亿元。从产品种类来看,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产品种类也日渐丰富。除了传统的现金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产品外,衍生类资管产品也日渐丰富。银行推出了挂钩汇率、大宗商品等指数标的的理财产品;信托公司有相应的黄金、房地产等投资信托;证券公司有期货资管等产品;基金公司推出了ETF、分级基金及杠杆基金等创新产品;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已有账户基础上推出了宝宝类现金管理产品。资产管理产品端种类日渐丰富,产品形式日渐多元化。
金融机构间通道类产品贡献了主要的产品规模。根据基金业协会的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底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专户、基金子公司专户以及信托机构通道业务的占比较高,其中证券公司通道资管的规模超过10万亿元,占比超过85%,基金子公司专户通道类规模超过6万亿元,占比约70%,信托公司通道类规模约6万亿元,占比约为36%。导致金融机构间通道类产品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我国各类金融机构产品投资范围的差异或限制,具备全牌照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为银行资金出表或资金实现跨界投资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产品之间差异化特征开始逐步显现。除了金融机构间的通道类产品之外,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产品创新也层出不穷。银行理财产品在产品期限、挂钩标的资产的选择、预期收益率设置上持续创新;证券公司在各类资管产品以及ABS产品上不断创新,ABS覆盖的基础资产的种类从应收账款扩充到融资租赁、收益权、集合小贷、航空客票、公益小贷、互联网个人消费类应收款等多项资产;基金公司在基金产品结构、可投资区域等方面不断创新,相继推出了QDII基金、分级基金以及ETF等,截至2016年中期,我国累计发行分级基金176只,产品规模1200亿元,发行QDII基金151只,产品规模约1000亿元,发行黄金ETF基金4只,产品规模约24亿元;保险公司在投连险、万能险等方面有所创新;信托公司在跨境信托、家族信托等方面积极试水。
2、我国资管业务产品端与境外相比面临三大鸿沟。境外资产管理在产品设计方面具备更多风险管理工具。风险管理和产品定价是资产管理产品设计的两大基础,境外成熟市场拥有丰富的金融衍生品体系,境外机构通常有期权期货、风险缓释工具、第三方担保或提供抵押品以及资产证券化等多种类风险对冲与管理工具,而我国期权期货市场品种不丰富,融券业务刚刚展开,各类ETF产品有待进一步完善,资产证券化仍属于创新业务,这些都无法有效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此外,境外拥有发达的场外市场,为风险管理工具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在资产管理业务最发达的美国和欧洲地区都拥有成熟的场外市场体系,尤其在衍生品及非标准化产品的交易上,场外市场的交易占比明显较高。
境外资产管理在基础资产投向方面面临较少的管制。境外资产管理机构基本实现了基础资产投资的全覆盖。尽管境外金融机构的种类异常丰富,有全能型资管、精品资管,也有各类小型差异化的资产管理机构,但其基本都实现了基础资产投资的全覆盖。可投资基础资产种类覆盖了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商品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不动产以及其他另类投资市场;基础资产的品种从标准化的股债产品到金融衍生品、结构化产品以及各种另类投资产品;基础资产覆盖的区域从美洲到欧洲、亚洲及全球市场。广泛的基础资产投向使得境外资产管理机构能够灵活地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特征进行产品设计和风险对冲,极大的丰富了资产管理产品的种类。我国对资产管理的监管采取以机构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是导致境内外资产管理机构可投资产范围差异的根本原因。
境外资产管理产品已经历三个层次的创新。一是基于投资品种完善和丰富的创新,美国借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权益类资产品种从普通股票扩充到优先股、权证,将固定收益类产品扩充到包含国债、市政债、抵押债、ABS和CLO在内的20余种债券,同时相继推出了CDS、外汇期货、股指期货、欧元美元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将另类投资范围扩充到私募股权、杠杆收购、Reits、艺术品及气候型衍生品;二是基于投资区域扩大的创新,伴随新兴市场的迅速壮大,以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和高盛资管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纷纷开始全球布局并相继推出了“金砖四国基金”等产品;三是基于交易结构的创新,共同基金、ETF、结构化基金、生命周期基金、FOF、MOM不断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球共同基金规模达到37万亿美元,美国FOF基金规模达到约2万亿美元的水平。近年来,多策略成为境外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这具体包括大类资产配置、主动被动投资以及对冲基金等策略。
3、我国资管业务产品端发展趋势前瞻。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国际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规模效应将有助于资产管理机构不断积累项目经验与业务资源,并最终导致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从全球范围来看,资产管理行业的行业集中度逐年提升,前20大机构管理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的合计值在2010年为40%,2013年为42%,2015年为45%。在美国,2014年前10大共同基金贡献了美国共同基金市场整体增量的121%(除前十大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增量合计为负数),而这一数字在2013年只有73%。在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赢者通吃”的现象也开始逐步显现。我国前二十大公募基金的资产规模占比从2013年50%的水平已上升至2015年约69%的水平;前十大证券公司资管规模占比从2014年48%的水平提升至2015年53%的水平;前十大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合计市场份额占比约60%,规模效应显著。
产品投向多元化。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为资产管理产品多元化投资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受制于分业机构监管体系,资产管理机构投资范围相对受限;未来随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以及功能监管体系的实施,对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监管标准势在必行。在产品投向上,所有资产管理机构可投资基础资产的种类也会日渐放开和统一,这为产品投向多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品投资多策略化。与境外市场相同,近年来国内资产管理机构也加快推进多策略产品创新。据BCG财富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我国被动管理型和另类投资产品发展持续提速,ETFs及其他被动型基金的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6%。未来被动管理型产品、对冲基金以及大类资产配置产品将成为创新的焦点。除此之外,基于交易策略的差异化设计,资产管理产品也将进一步丰富。例如,针对同样的基础资产可以通过股权与债权结合的投资方式进行投贷联动,在收益率下行的阶段,分享潜在优质项目的超额回报;也可以借助与上市公司合作,发起设立并购基金,从市值管理、项目筛选、投后管理、项目退出等多方面形成协同。
资产端:“资产荒”待破解
1、我国资产管理资产端面临“资产荒”。资产荒是经济下行的必然结果。所谓资产荒,并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大量资金找不到相应的风险收益匹配的投资资产,进而呈现出的一种配置错乱的局面。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日本在经济转型期都先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资产荒。从资产端看,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是资产荒的根本原因。实体经济需求下降,房地产与地方基建等高利率的融资主体减少,优质项目资源稀缺,投资回报率开始持续下行。2010年以来,实体经济的整体投资回报率由最高时的8.5%降低到2015年底约5.5%水平。
资产泡沫普遍存在。与资产荒相对应的是,我国金融市场普遍存在资产泡沫。引致资产泡沫的原因在于经济处于下行期,为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资产稀缺的情况下,过多资金流向某一些资产领域,形成了局部的资产泡沫。宽松的货币和信贷环境使得2015年以来我国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轮番被资金炒作,资产价格泡沫现象严重。
资产估值体系存在扭曲。引资产估值体系的扭曲一方面表现为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完全放开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利率传导机制等都还未市场化,资金价格就无法完全市场化,这使得我国货币供应量维持在100多亿的天量水平,但实际的资金利率却一直很高,据估算我国银行实际贷款利率长期保持在7%以上的水平,远超国际市场水平;资产估值体系扭曲另一方面表现为无风险收益率长期处于历史高位,我国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问题使得我国无风险收益率一直维持在相对高位水平,这使得社会整体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
2、与境外市场相比,我国资产管理资产端配置面临三大挑战。资产配置种类相对单一。与境外市场相比,目前国内资产管理资产端可配置资产种类相对单一。在大类资产上,国内资产端以股、债为主,权益类以普通股为主,优先股数量极少,权证等衍生品欠缺,即使普通股的数量也相对稀缺;债权类近年来品种逐步扩充到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以及ABS等产品,但整体的品种仍然偏少。在另类资产配置上,近年来我国在资产端加大对黄金、大宗商品等资产的配置,但整体的占比仍然很低。
资产配置结构相对集中。与境外市场均衡配置和差异化配置的结构不同,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在资产端的配置相对集中,股、债和非标资产是最核心的配置品种。截至2015年底,银行理财、信托、券商定向资管、基金子公司以及保险配置非标资产的比重分别为15.7%、44.3%、86%、84.3%和28.6%,在一定程度上非标资产成为国内资产端最重要的配置品种。从非标资产的种类来看,其包括收益权、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交易所委托债权、信贷资产转让、私募股权、票据、信用证以及其它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其中资产管理机构配置比例较高的非标资产是收益权、信托贷款以及委托贷款三类。引致我国资产管理资产端集中配置非标资产的根源在于我国资产端可投资资产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和标准化。
资产配置以境内资产为主。目前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在资产端的配置都集中在国内,仅有少数的QDII基金进行了海外配置,其中海外配资也多以香港市场为主。以BCG统计的全球个人金融资产的境外投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资产端境外配置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95%以上都集中在国内资产,境外资产配置比例不足5%。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士、英国,居民资产40%以上都配置在境外资产上,境内资产配置的比例不足60%。
3、另类资产和跨境资产是蓝海。另类资产将成为重要配置方向。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资产端在另类资产配置上比例有所上升。过去我国资产端的另类配置主要以房地产和黄金为主,未来随着我国基础资产种类的进一步丰富,Reits、私募股权、对冲基金、PPP基金、艺术品以及气候型产品都将成为另类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以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为例,近年来另类投资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比重越来越高,另类投资占比由2013年末的17%提升至2015年末的29%,已经成为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外资产配置比例将提升。从资产管理机构境外配置来看,近年来大多数资产管理机构都加速了国际化布局,积极申请QDII等额度,部分基金公司发行了QDII产品,部分PE类机构积极探索QDLP、QDIE等境外投资渠道。在人民币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全球经营、全球配置已经成为资产管理机构的必然选择。
证券公司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战略选择
1、业务定位:发展成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大发展的过程就是推进我国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变的资本化过程。从资产管理业务链来看,资金、产品和资产是三个重要的环节,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三个环节上的资源禀赋和竞争力有显著差异,其中银行和保险在资金端享有显著竞争优势,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在产品端享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主动资产管理和资产配置能力较强;信托公司在资产端的资源储备相对丰富。从业务发展定位来看,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作为客户资金最重要的来源渠道,应积极向财富管理转型;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可以定位成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积极推进现有资产管理业务去通道,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2、战略选择:全能资产管理or精品资产管理。在具体的发展战略选择上,证券公司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的差异来确定相应的业务发展战略。对于大型证券公司,其在客户资源、产品设计以及资产项目储备上都相对充足,具备打造全能型资产管理机构的前提条件。未来大型证券公司要积极推进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的转型,不断提升客户资产规模;在产品端要不断提升产品设计和风险定价能力,构建全覆盖的产品线,以系统化的产品体系而不是单一明星产品去赢得市场影响力;在资产端,加快推进证券公司国际化和多元金融布局,丰富境外资产资源以及非上市股权资源,提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对于中小型证券公司,可根据自身的业务比较优势选择差异化的定位,积极打造精品资产管理机构。中小型证券公司的客户资源相对较少,在财富管理业务上难以与银行、保险、第三方理财等机构竞争;但部分中小证券公司在特定项目资源储备上有比较优势,可以发展成某些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内的资产管理专家,如东吴证券(601555)在江苏区域的资源储备十分丰富,可以发展专注长三角区域的精品资产管理机构;如第一创业证券在固定收益领域的资产管理能力突出,可以发展成以固定收益为核心的精品资产管理机构。
3、从产业链三环节推进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资金端:银行和保险客户是重点。在吸引银行资金上,证券公司可加大与银行委外资金的对接,在债券、票据、权益类以及其他资产投资上寻求积极合作;大力发展FOF和MOM的主动管理能力,在权益投资等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与银行委外资金直接对接。在吸引保险资金上,证券公司可以与保险公司进行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帮助保险公司在所投资项目的上市、兼并重组、退出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与保险公司在项目与资金的对接上积极合作,打通PE业务链;与保险公司在资产管理产品设计及结构创新上积极探索,抓住保险机构这一重要的资金来源。
产品端:完善产品线,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从境外投行发展经验来看,决定资产管理业务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不是单只产品的收益率而是全产品线。以高盛为例,高盛传统股票产品收益率跑赢基准水平的占比仅为50%,在有些年份高盛部分资管产品也出现大幅亏损;但完善的产品线是助力高盛资产管理业务近年来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高盛已构建了覆盖股票、非上市公司股权、债券、外汇、商品期货、期权互换、房地产等所有资产在内的全产品线,部分结构性产品满足了投资者差异化需求。未来我国证券公司可在现有股票投资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量化投资产品、另类投资产品、金融衍生品、结构化产品、投资组合综合解决方案、独特解决方案等多样化产品发展,实现资产管理产品投资领域全覆盖,以完善、广覆盖的产品体系来提升市场影响力。
资产端:搭建“投行+资管+直投+海外”的大资产平台。资产端核心考验的是投行能力,在“资产荒”背景下,投行能力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搭建“投行+资管+直投+海外”的大资产平台,有利于丰富资产资源和项目储备,将可投资资产范围从传统的股债扩充到非上市股权以及境外资产,短期内实现境内一、二级市场的全覆盖、境外重点资产类别的部分覆盖,长期内实现全球可投资资产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快速提升资产配置能力,构建全球大类资产配置的研究框架,积极捕捉全球投资机遇,根据客户风险收益偏好,为客户提供全球化、差异化和定制化的资产配置服务。
上一篇:中原证券董事长菅明军: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
下一篇:没有了
- 华夏基金陷股权迷局 中信证券弃优2016.11.08
- 券商看市:震荡盘整 关注量能2016.10.14
- 券商9月业绩多回暖 东方证券净利2016.10.14
- 资管业务是证券行业转型重要突破2016.11.14
- 中原证券董事长菅明军:进一步加强2016.11.14
- 66家券商获深交所开通港股通交易2016.11.11
最新文章
-
西南证券确认被证监
停牌两天的西南证券(600369)6月2......
-
国泰君安等四家券商
券商三季度重仓的77只沪股通标的......
-
上市券商前三季度发
19家上市券商前三季度自营收益约......
-
中信信托增资至100亿
⊙记者唐真龙○编辑于勇 中信信托......
推荐文章
-
中信信托增资至100亿
⊙记者唐真龙○编辑于勇 中信信托......
-
证券公司代卖保险产
证券公司代卖保险产品将成行券商......
-
IPO突击检查 保荐机
“估计现在开始到三月底,飞......
热门文章
-
今日开盘:沪指高开0
从盘面上来看,高送转、3D打印、旅......
-
证券公司代卖保险产
证券公司代卖保险产品将成行券商......
-
银河证券IPO前战略调
银河证券IPO自2012年6月4日获国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