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券商“围城” 外资投行博弈“局中局”

时间:2016/11/15 9:26:48 点击数:次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在进一步提速。11月11日,财政部发布第八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政策成果时重申,中方将逐步提高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股证券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

  今年6月份,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方同样做出上述承诺。受此影响,多家外资投行或已在调整布局,有人却萌生退意,有人在布局扩张,进退之间颇有“围城”效应:如10月下旬摩根大通拟出让所持一创摩根股权,而瑞士信贷集团11月初通过合资证券公司瑞信方正在内地正式开展经纪业务等等。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券商业务牌照、外资持股比例的进一步放开,国内证券行业将进入新生态,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实现转型升级。同时,金融开放“双刃剑”的本质也不能忽视,需把握好进度和力度。

  合资券商设立潮再起

  自1995年摩根士丹利入股中金公司共同组建我国首家合资券商以来,外资投行借合资形式在国内已走过21年。囿于业务牌照限制,大多数合资券商仅能开展投行业务,不过这一局面正在改观。

  11月2日,瑞信宣布将通过其合资证券公司瑞信方正在中国推出国內证券经纪业务。尽管该经纪牌照早在2015年11月底就已获批复,瑞信大中华区副主席兼证券业务主管袁淑琴表示,在深圳前海的经纪业务服务在今年9月30日才正式开业。网站信息显示,其前海营业部已经设立,作为中国市场最大的QFII之一,瑞士信贷(香港)已委任瑞信方正为其沪深交易所的券商。

  成立于2008年的瑞信方正,是瑞士信贷集团的参股子公司,由瑞信信贷、方正证券(601901,股吧)分别持股33.%和66.7%。2015年11月,瑞信方正获得证监会批准,可在深圳前海开展证券经纪业务,成为2007年之后成立的六家合资券商中首先获得经纪业务资格的券商。

  瑞信大中华地区首席执行官聂瀚文对记者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也是全球最具流动性的市场之一,在华扩大业务、推出证券经纪业务对瑞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深港通开通在即,MSCI纳入A股再燃希望,跟瑞信一样早做布局的海外券商越来越多。随着内地证券业对外开放提速,港澳、民营等多路资本纷纷涌入内地设立证券公司,一场合资券商的设立申请潮正加速成型。

  今年10月18日,获证监会批准成立的“新生儿”——由3家港资股东和11家内资股东共同设立的申港证券正式开业。此外,另一家合资券商华菁证券在今年4月份也已获批设立,预计今年年底开业。华菁证券的股东之一是华兴资本的附属公司——万诚证券,其以港资股东身份参与,出资比例为49%。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券商递交申请等待批准成立,其中近半是合资券商,比如深圳前海金控与汇丰银行组建的汇丰前海证券、与东亚银行组建的东亚前海证券等。

  国盛证券分析师贾菲表示,当前涌现的合资券商设立潮缘起于2013年8月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签署的CEPA协议,允许符合设立外资参股证券公司条件的港资、澳资金融机构分别按照内地有关规定在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各设立一家两地合资的全牌照证券公司,其中港资、澳资合并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内地股东不限于证券公司。

  一位香港券商人士表示,相较内资券商,合资券商的发力方向在跨境业务,比如申港证券希望利用上海在跨境投融资方面的优势,全面开展跨境的证券业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前海金控与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合作,也是探索推动前海企业境外发债、跨境人民币银团贷款等一批金融创新落地。

  内资券商分析师表示:“合资券商在经纪业务上的优势可能体现在借助外资股东的品牌及客户资源,为QFII、QDII和RQFII等客户提供跨境交易。”

  袁淑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瑞信方正亦将会在经纪业务上做跨境资本的流入与流出服务。

  外资或以退为进

  有人在布局扩张,有人却萌生退意。10月20日,第一创业公告称,摩根大通拟从二者在中国组建的合资券商一创摩根中退股。第一创业表示,公司近日正与摩根大通进行商讨,拟收购摩根大通持有的一创摩根33.3%股权,但目前尚未就有关事项签署任何协议。

  对记者关于“出让股权的原因和成立资管公司是否意味着与在华的战略布局有新安排”的问询,摩根大通方面回复为“不予置评”。摩根大通仅强调此举并不意味着公司放弃中国市场,尤其是在中国的投行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一创摩根为第一创业和摩根大通共同出资组建,第一创业持股66.7%,摩根大通持有剩余的33.3%,2010年获监管机构批准成立。

  除摩根大通外,近两年来已有多家国际投行退出或计划退出中国的合资公司。比如里昂证券退出其与财富证券的合资投行财富里昂,日本大和证券退出其与上海证券合资的海际大和证券,苏格兰皇家银行拟退出其中国合资投行华英证券等。

  有证券行业分析师认为,部分外资投行计划退出或与近几年业绩表现不乐观有关。以摩根大通为例,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创摩根2014年的营业收入仅2.61亿元,在当年119家券商中排名102;2015年营收2.52亿元,在当年125家券商中排名118。此外,包括摩根士丹利华鑫、高盛高华、瑞信方正等合资券商,2015年的营收排名都在100名开外,净利润排名更是在115名开外。

  国内某大型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分析,由于外资较难获得合资券商的实际控制权,吸引力在逐渐减弱。加上合资券商股东经营文化差异较多,可能会造成经营上水土不服的情况,在与本土券商竞争上较为弱势。

  瑞信大中华区副主席兼证券业务主管袁淑琴表示,只有承销保荐牌照的合资券商业务结构单一,只能做投行业务。同时投行市场环境与监管环境在过去数年内发生非常大的改变,使得业务发展更为困难。

  “一方面是IPO市场最近几年并不景气;另一方面IPO业务标的也出现转变,以前拟上市标的很多是大型国家级企业,现在多为规模小的地区性企业,这对于海外投资银行而言,没有竞争优势,他们接触这类私有企业的能力不及本地券商,所以合资券商业务的确在这几年受到非常大的限制。”袁淑琴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初,摩根大通宣布,其已获准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一家独资资管公司——摩根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外商独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在上海自贸区正式“破冰”。

  分析人士称,中国是摩根大通在美国以外的第五大境外市场,2015年底有190亿美元的贷款、交易和投资。去年12月,摩根大通与邮储银行订立战略合作协议,涉足零售银行业务。同时,摩根大通还在通过本地注册的公司进行批发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从这些举动来看,摩根大通并非想退出中国。

  “鉴于中国为外国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选择,摩根大通可能是在调整战略布局,寻找新的安排。”该人士认为,不排除摩根大通等外资投行是在以退为进,为以后在国内设立控股甚至是独资证券公司提前布局。

  倒逼券商业务转型

  之前外资投行要在大陆从事证券业务,必须要与境内机构合资,最初的股权占比不能超过三分之一,2012年这一限制放松到了49%。如今,这一比例有可能突破50%。

  一位资深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必然步骤: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意味着外资将从之前财务投资者变为战略投资者,更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变革。

  该机构人士表示,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将来允许外国金融公司独立在中国大陆开展证券业务也不是不可能。

  以去年11月申请组建的汇丰前海证券为例,汇丰计划持有该合资证券公司51%的股权。汇丰控股管理人士日前透露,组建合资证券公司的计划仍在等待相关监管部门批准。

  事实上,今年6月份,财政部网站发布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时指出,中方承诺逐渐提高合格外资金融机构在合资证券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上周五,在财政部发布的第八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政策成果中,中方重申了这一承诺。

  前后不到半年时间、两次相同表态,在分析人士看来,汇丰前海证券获批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获批,意味着中国第一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诞生,同时也代表我国证券业由内资为主时代进入内外资互相抗衡时代。

  证券业对外开放提速,势必对国内证券行业产生冲击。国盛证券分析师贾菲认为,目前内地券商业务同质化问题突出,多元资本进军内地证券行业,除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外,将倒逼券商业务转型,或将逐步实现券商创新发展与差异化竞争,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袁淑琴告诉记者,境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区别很大,包括IT、风控、技术水平和交易标准等都很不一样,这也是海外投行相比境内券商具有的战略优势。外资投行的进入,有望把海外的技术引进境内,这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很有帮助。

  不过,过度快速的放开资本市场,也有一定风险。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表示,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伴随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上的外来风险也会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监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管制机构和制度,做好风险评估、防范和抵御工作,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不能忽略金融开放“双刃剑”的本质。如果进度和力度处理得好,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如果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急于冒进,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建议,尽快形成和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金融法规和法律体系,与国际金融接轨。同时,还要尽快形成有效和全面的中国金融风险监测、监控和监管体系,不断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建立一个权威的、统一的中国金融发布平台,增加中国金融信息发布的透明度和统一性也很有必要。

(作者:王兴亮 编辑:ID202)

上一篇:94家券商获港股通交易权限

下一篇:没有了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