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募资难到底有多难?

时间:2018/9/28 10:07:49 点击数:次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网

  募资难,其实是个伪命题。所谓募资难,是因机构而异。

  最近见了几位创投圈的朋友,难免不聊起目前的行业现状以及各自机构面临的问题。募资难几乎是几位朋友口中提及最多的词。

  笔者倒也见怪不怪,毕竟听圈内朋友念叨募资难、投资贵、管理难、退出慢已经习惯了。

  先来看一组清科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中外创投机构共新募集261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其中,披露募资规模的234只基金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量为794.67亿元,同比下降44.1%,平均募集规模为3.40亿元人民币。中国早期投资机构上半年度新募集36只基金,共募得38.22亿元。与2017年上半年数据对比,募集基金数同比下降41.9%,募资金额同比下降52.6%。

  乍一看确实下降得厉害。不过,即使在募资压力偏大的环境下,优质机构仍能完成大额募资。2018年上半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募资金额在10亿及以上的基金共有26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启明、天图等多家知名机构都完成了20亿元以上的基金募集,达晨创投完成了40亿元的基金募集。

  当然,这些大机构的募资或许背后也不容易,东方富海也刚刚募完40亿,东方富海陈玮公开喊不容易,“原来募资一般平均3个月,最长5个月,这次募资用了13个月,搞得我非常辛苦。”

  从上述情况来看,一方面募资难是不争事实,另一方面,募资分化和头部效应越发明显。而且在资金面越紧张的情况下,只会越发明显。

  募资难,其实是个伪命题。所谓募资难,是因机构而异,资金面大环境对大机构来说影响没那么大,而对中小机构则相关性大得多。资金池子其实就那么大,水涨的时候,大机构先囤满,溢出来的中小机构分而食之,中小机构抢水难;水枯的时候,大机构一统江湖,中小机构连分食的机会都没有,自然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不论资金面紧张与否,头部机构募资都不难?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一是有持续优秀业绩做保障,被投项目明星案例加持。以高瓴资本为例,投资了众多炙手可热的明星公司,包括百度、腾讯、京东、去哪儿、携程、Airbnb、Uber、百济神州、滴滴出行、蔚来汽车、药明康德,以及新近在港股挂牌上市的美团,可谓星光熠熠。有这样的成绩单背书,会让出资人更放心地把钱交给你,越是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资金越会向这类机构集中。

  二是募资对象选择上也一定程度决定拿钱难易程度。机构的钱,募的时候很严格,但对投资回报的预期更平稳,愿意承受的时间周期也更长,个人和中小民营企业的钱则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波动更大,赚快钱、赚大钱的心理还比较普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目前国内中小创投基金募资个人和民营企业的比例还是普遍居高。

  三是募资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国内一家知名创投机构负责人曾对笔者表示,自己主要的职责就是审时度势,选择最好的节奏为所在基金募集粮草,也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募资时机和策略选择的重要性。也正是这家机构,在今年上半年市场资金面远没有那么紧张的时候,顺利完成了一只规模不小的基金募集,又一次踩对了节奏。眼下,用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的话来说,从宏观环境分析,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阶段,严监管、去杠杆为金融业主要基调;从市场层面分析,募资难是投资机构爆发式增长后优胜劣汰的必经过程;另外私募基金登记备案要求提高,部分地区基金注册困难,导致机构的运营成本、合规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机构募资难度。当然,对于头部机构来说,相比过往优秀业绩、募资对象选择,募资择时的影响则没那么显性了。

  (原标题:创投募资难到底有多难?)

  版权说明: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国上市公司网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胡学文 编辑:id020)
文章热词:创投,募资难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